当故宫收藏的千年瓷瓶、服饰上的游鱼从纹饰中“跃”出、与观众嬉戏;当被焚毁的澳门大三巴圣保禄教堂在VR世界中重现,让人置身其中聆听圣歌;机场大屏上,粒子数字艺术取代了传统广告,“动起来”的世界名画让人在等待中与艺术不期而遇……在AIGC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数字艺术正以“造梦师”的姿态,将一个个“不可能”带到大众眼前。
当人工智能深度渗透文娱产业,一场关于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行业变革正在上演。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除了一系列“硬科技”的比拼,也探索AI在艺术、文旅、游戏、传媒等领域的赋能发展和前景展望。
传统认知中,艺术常被固定在美术馆、博物馆内,但数字艺术正让它流动起来,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沪上知名数字科技内容公司OUTPUT已经六度与故宫牵手,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可触摸。OUTPUT创意总监保剑介绍,在“纹”以载道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中,团队提取故宫古建、陶瓷、家具、织绣上的纹样,将其转化为毫米级的数字文件。当观众步入展厅,原本静止的纹饰缓缓舒展,观众不再是隔着玻璃的旁观者,而是走进纹理构建的文化世界。近期在香港故宫展览中,一条飞龙由展厅顶部的藻井中“破茧而出”,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游历各种不同的藻井样式。
这种“复原不可能”的魅力也体现在澳门大三巴圣保禄教堂项目中,OUTPUT团队与考古专家用AI技术构建出教堂的数字孪生体,1:1还原教堂内部细节和历史场景,观众不仅能沉浸式看到教堂全貌,还能参与到数百年前的弥撒仪式。“我们发现,这些数字装置显著提升了观众的打卡欲望和传播力度,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文物背后的内涵。”保剑说。
展开剩余39%数字艺术的革新不仅体现在空间中,更渗透内容创作的全流程。当AI越来越“能干”,是否将取代人类创作者?这样的“灵魂拷问”不绝于耳。
OUTPUT最近推出了首部AIGC科幻微电影,从场景到人物的设计均由人工智能完成,不过却并非“机器主导”——保剑说,创作过程中,导演和美术指导在1000余次素材筛选中不断说“不”、校正AI创作方向。
在业内,这种“人机协同”正在颠覆传统的创作模式。过去,所有动画场景和人物都需要手绘师一笔一画完成,而借助AIGC工具这一过程被浓缩到几个小时;曾经因实际落地成本过高被搁置的创意,现在三人小团队一周就能做出完整小样。
“当AI工具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门槛,真正的核心是能否持续产出打动人心的内容。也就是说,核心创作者的价值将更加凸显。” 在保剑看来,未来数字艺术的“造梦师”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欲,主动学习新技术为我所用。“技术会迭代,但对文化的理解、对故事的热爱,才是让‘不可能’落地的核心。”
发布于:上海市景盛配资,开户配资,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