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美国费城,费城造船厂为一艘美国国家安全多任务船(NSMV)举行洗礼仪式。费城造船厂是美国最大的造船厂之一,于2024年被韩华集团收购。这是韩国企业首次收购美国造船厂 图/视觉中国
要重新培育起一个已经衰退了近百年的行业,这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7月30日宣布,与韩国达成了一项“全面完整”的贸易协议,以一份包含15%普遍关税和韩国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的承诺方案,取代了此前可能高达25%的惩罚性关税威胁。韩国同意向美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韩国输美汽车的关税将降至15%。
韩国方面称,3500亿美元中,有2000亿美元将用于芯片、核电和生物技术领域,另有1500亿美元将用于造船业。
实际上,早在再次上台之前,特朗普就心心念念要重振美国造船业,其中引入韩国造船业的助力是美国朝野从2024年开始逐渐形成的共识。
早在2024年,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在内部发布了一份海军装备项目建造的审查报告,审查中发现美国海军的大多数大型装备项目,包括高优先级潜艇、首艘导弹护卫舰和第三艘福特级航空母舰,服役时间都被严重推迟数年之久,这对美国的所谓印太战略影响甚大。
德尔托罗访问韩国时对其造船业印象深刻。他在内部报告中提出:“当我和我的团队去韩国时,我们对造船进度的数字化和实时监控水平感到震惊,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库存材料的各个信息,他们的高管甚至能告诉我们船舶交付的具体日期(显然这是针对美国船厂的拖延而言)。”
除此之外,德尔托罗还在研讨会上进一步赞扬了韩国和日本,称这两个太平洋盟友能够按时、按预算建造高质量的舰船,而且通常只需花费很低的成本(相对于美国)。除了美国军方对韩国大加赞赏之外,美国政界也认定韩国是拯救美国造船业的最佳解决方案。因为韩国造船业世界排名第二,全球市场占比29%,是仅次于中国的造船业大国,且在建造军用舰船方面经验丰富,不仅实现了军备自主,在世界军火贸易中也表现不错。由于美国将中国视为海上竞争对手,只有联合世界第二才有可能对抗。
作为曾经的造船强国,美国造船业凋零至今天的地步,原因相当复杂。
192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琼斯法案》,要求在美国境内航行的船舶必须由美国制造,且船员和船东的75%必须为美国公民和公司,希望藉此保护美国造船业——这一政策导致美国国内海上和内河航运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逐渐被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取代,继而导致美国国内商船数量进一步萎缩,产业工人规模缩小,造船成本高企。
《琼斯法案》实施仅两年后,美国国内的造船成本已经普遍高出欧洲国家20%,在国际市场上也毫无竞争力。如果不是二战爆发导致美国军舰订单大幅度飙升,当时美国造船业就已经无以为继了。
然而,延续至今的《琼斯法案》最终还是掐死了美国的商用造船业,仅剩的船厂严重依赖军队订单生存。当前,美国造船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在规模方面更是连中日韩三国的零头都没有。美国造船业技术熟练的劳动力不足、造船厂基础设施陈旧、数字化工具和模块化建造技术应用不足、产业管理组织结构陈旧、从业人员知识更新不足、相关院校教育水平低下且毕业生数量稀少——总之,可以说从里到外一无是处。
除了引进强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在短期内拯救岌岌可危的美国军舰制造业。于是,给韩国优惠换取造船业复兴,成了特朗普在贸易谈判中的战略,且美国确实拿出了一定的诚意,不仅给韩国造船厂送上了亚太区的美军军舰维修保养合同,还允许韩国直接投资美国军用造船厂,从美国的军事采购中获利,韩国方面还会派出专业人员管理指导美国的造船工人。
但这样是否真的能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起来,谁也无法做出乐观的估计。韩国并不是第一个被美国引入的外部支持者,意大利造船集团芬坎蒂尼于2009年收购了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马里内特海军造船厂,并且赢得了2020年建造星座级导弹护卫舰的合同。该型号护卫舰直接采用意大利的FREMM级多用途护卫舰的基础设计,该型号已经有意大利、法国和埃及海军装备,且生产数量超过了12艘,是新一代最成熟的多用途护卫舰船型,且由同门美国本土子公司建造生产。
按理说,星座级护卫舰属于成熟设计,又是原厂生产,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一下子就下了20艘的订单,超过了现在全部同型舰的总量,这个项目应该很容易投产。然而事与愿违,从2020年竞标成功至今,一艘船也未曾完成交付使用。最近甚至有媒体报道称,首舰完工进度不足10%,肯定无法按计划在2026年交付使用,成本还可能大幅度超支。
诚然,星座级护卫舰的延宕不能全怪造船厂不力,美国海军大幅修改原设计,且美欧生产制造标准不完全统一,也是造成延迟的主要原因,加上期间还有新冠疫情导致的开工不足等问题。但从星座级的案例就可以看出,美国船舶制造业的问题是全方位的,并不是光靠招商引资或者找外援就能解决的。韩国或许拥有不错的制造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工艺,然而嫁接到美国本土,是否也会像意大利人那样水土不服,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当然,意大利与韩国在投资规模上相差甚远,意大利在收购造船厂中投资不过3亿美元,连韩国1500亿美元投资的零头都算不上。不过投资规模再大,要重新培育起一个已经衰退了近百年的行业,需要大量时间打磨和沉淀。这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朱江明
编辑 / 李屾淼
景盛配资,开户配资,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