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朱晓娟 李飞 青岛报道
在青岛市即墨区,有这样一位“商界传奇”,她18岁做生意,用一对刺绣枕套帮助百名妇女就业;28岁开启公益路,一张“免票证”让她收养了6个孩子;62岁“再创业”,用互联网思维转战“电商经济”……她就是王荣荣。
车轮上起步的创业
1963年,王荣荣出生在青岛市即墨区的一户普通的农家,因家境贫穷,她从小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就在18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决定”:做生意。那时青岛刺绣厂刚成立没多久,正需要大量的派活工人,王荣荣“毛遂自荐”,成了其中的一员。“从厂里领活拿回来,让她们绣起来,再送厂里去。那时候背着两个大包袱,压得都喘不过气,一对枕套就赚一毛钱。”王荣荣说。
1992年深秋,28岁的王荣荣和丈夫瞅准当时城乡交通发展迅猛的时机,自筹资金9万元买了一辆二手客车,开启了她的“创业”。“刚开始为了发早上3点半的车,就在车上睡觉,持续了三年多。”王荣荣说,白天载客、晚上修车是常事,冬天凌晨,她裹着棉大衣在车站等头班乘客。由于她善经营,能吃苦,短短8年时间,就由最初的一部车发展成为拥有30多部大、中客车,100多名员工的客运业户,年上缴国家规费180多万元。
王荣荣坦言,在8年的时间里,她没有忘记时刻感恩社会。“一天晚上7点多了,一个大姐给我打电话,问有没有跑田横的车?我说有。”王荣荣说,立马调度了一辆车把她送回家。
为现役、退役军人免票,帮助他们就业;为教师免票,和贫困学生结成对子帮扶;带着杨家村的老人们到田横岛旅游,吃海鲜……“做这些没有别的想法,就是图人家说咱个好。”王荣荣说。
2012年,王荣荣机缘巧合加入了国际狮子会青岛分会并成为青岛和美狮子会创会会长。期间,她带头捐款给基层乡镇敬老院修缮房屋,配套活动设施和生活用品。对家庭困难的孩子,以资助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出资购买牛奶、饼干、大米、花生油等礼品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尤令人感动的是,多年前,她遇到一起恶性交通肇事,现场躺着三名重伤者,车辆侧翻漏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着火甚至爆炸,王荣荣来不及多想,立刻组织人员将伤者送往医院。医生事后说:“再晚半小时,这三个人就保不住了。”
她还常年参与爱心协会活动,捐款捐物、帮扶困难家庭,“都是该做的事”。在她看来,财富的意义不在于积累,而在于分享,“能为别人搭把手,心里才踏实”。王荣荣说。
收养,从一张免票证开始
1999年冬,田横镇二年级女孩丽丽(化名)的母亲病逝,父亲无力抚养。王荣荣得知后,将孩子接回家中。“她缩在墙角的样子,和我当年在客运站看到的孤儿一模一样。”这已是她收养的第三个孩子。23年来,6名孤儿陆续走进她的生活。
当谈起自己收养的孩子时,王荣荣留下了泪水:“当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养育,甚至于在其他人说我和丈夫不是他们的爸妈时,我都反驳。但是,他们时时刻刻在我的眼里和心里。”
就这样,23年来,她给每个孩子单独存折,按月拨付生活费;为每个孩子聘请一个阿姨做饭和照顾;给每个孩子家中常年备着两间儿童房,新成员随时可入住……如今最大的孩子28岁成为教师,最小的5岁刚上幼儿园。“他们喊我‘王妈妈’,这是创业之外最珍贵的身份。”王荣荣说。
公益与商业的双轨并行
2016年,王荣荣做出惊人转型——投资千万元创办爱母婴儿国际月子会所。“收养孩子让我深知母婴服务的意义。”
在运营的过程中,王荣荣发现,社会对专业育婴师、月嫂的需求日益旺盛,岗位缺口显著。“很多下岗大姐想再就业,不少年轻人也想进入母婴行业,但缺乏系统培训。”于是,基于会所积累的护理经验和流程标准,王荣荣决定,拓展培训业务。
“我们不仅教护理技能,还讲母婴心理学、沟通技巧,让她们真正能胜任岗位。”王荣荣说,能帮更多人找到谋生路、实现价值,比单纯盈利更有意义。据统计,9年来,母婴月子会所共先后安置带动2000多名月嫂及育婴师上岗就业。
如今,王荣荣创建的爱母婴儿国际月子会所已成为众多家庭的“安心之选”。而随着需求升级,会所正筹备新增产后修复项目,力求让“妈妈们”在科学护理下更快恢复活力。
虽然已过“花甲”,王荣荣仍保持着创业初期的习惯:每天巡房检查母婴护理,迎接每一个新入住的家庭。尝试在抖音平台直播,帮助更多人了解培训内容……当年收养的一个女孩已成会所护理主管:“我想和妈妈学习,帮更多人。”
“客车上攒下的第一桶金,养大了这些孩子;现在孩子们帮我守着新事业。”她说。
景盛配资,开户配资,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