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 | 汤德胜
■ 记者 | 陈小军
■ 编辑 | 周怡濛
水孕育生命,水滋养生命。
人类文明的发生、发达甚至衰亡,都与水有着难分难解的密切关系。世界上的许多大江大河,都给予了各种文明与文化以最深厚的滋养与培育。
而在中国历史上,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更是一个人类奇迹。它不同于中国许多自然形成的东西走向的大江大河,而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她是人类试图挑战自然、征服自然、和自然对话的伟大尝试。大运河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意志,而且其开通与长期通航也给予了古代、现代的文明以新的开拓、发展的空间和想象。
本期推出:与大运河结缘半个世纪的、常州摄影家汤德胜的专访文章(称其为摄影家一点不为过,但在专访时,汤德胜老师一再强调,他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最基层的摄影人而已)。
——编者按
专访 / 汤德胜展开剩余96%编辑
摄影家汤德胜 摄影:陈小军
汤德胜,1947年生于江苏武进,中共党员,大专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理事,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曾担任江苏省摄协副主席,江苏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和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
1965年至1971年在部队任摄影记者,1971年至2000年在武进文化局从事专业摄影艺术创作。在6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心装群众、情系百姓,用镜头谱写他们的人生精彩。创作了大量极具时代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优秀摄影作品,其中100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国展和各类国际摄影大展,并在国际、国内多个摄影大展中获得过金、银、铜牌奖。尤其是《知青》《大运河》与《江南水乡》等系列专题作品,以其精湛的影像水平,独到的艺术视角,深刻的时代意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不仅载入中国摄影史册,而且享誉国际摄影界。
中国摄影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和凤凰出版集团从1989年至今先后为汤德胜出版了《留住历史》(抗洪救灾摄影作品专集)《江南人家》《汤德胜眼中的外国人》《狂野非洲》《情系红河》《知青——穿越时空的重量》《中国大运河》《三寸金莲》等多部摄影作品集,这些影集分别有朗静山、李可染、冯其庸、袁毅平、程十发、杨恩璞、孙概、顾铮、吴常云、翁庭华等大师题笺作序。
汤德胜不仅在摄影艺术创作上迷于创新、痴于寻美,而且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从1993年至2002年之间,他主动资助陕西省三名贫困学生;还为湖南残疾儿童、苏北特困户老人、江西省白血病患者、汶川大地震灾区……多次捐款来回报社会。
由于汤德胜业务政绩突出,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晋升工资两级)、江苏省文化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文艺工作者;1990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首届文学艺术奖;1991年荣获全国抗洪救灾先进工作者;2008年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而且光荣地被当选为中共江苏八大代表和常州市五届人大代表。
汤德胜接受专访
说起汤德胜,也是早有耳闻,第一次见面是2017年8月,在济南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上,时隔半年多,计划能专访汤老师很激动,能亲眼目睹汤老师的大作甚是荣幸之至。
终于来到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堂路的汤德胜摄影工作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撼”!这里简直就是影像博物馆、摄影艺术中心。
走廊过道墙上都挂满了汤老师历年来展览和发表的经典摄影作品,书柜里摆满了各式摄影书籍、画册、获奖证书等等,沿着墙角摆了好几排铁皮柜,顺手打开其中一个看看,里面装的全都是胶片,胶片的包装袋上都贴上了对应的照片小样。经询问得知,这些铁皮柜里装的都是汤老师从影50多年来,10多万张的摄影胶片。
据汤老师介绍,为更好的保存这些作品和胶片,二三层的房间窗户都是双层密封玻璃窗,并定期开启除湿机。
汤德胜摄影工作室暗房 摄影:陈小军
汤德胜讲诉与老相机的故事 摄影:陈小军
在工作室第三层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富有时代感的大运河作品,一下子感觉让人行走在了历史长河中,作品记录了京杭大运河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我们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专访的主题:“中国大运河”。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汤老师先后三次全程走完大运河,在岸边、在船上、在空中,用相机记录下这条古老河道的沧桑往事和历史变迁。翻开他的运河摄影集,一条“胶片上的运河”正从往事中流淌而来。
运河七孔桥 拍摄于1977年
中国摄影网记者陈小军(以下简称“陈小军”):汤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能跟您面对面的交流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看过您的一些专题代表作,有大运河题材的、有知青、抗震救灾、水乡人家、也有小脚女人题材,让人敬佩的是这些题材都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拍摄,而是有着时间跨度和积淀,历史的厚重和深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今天看了你的大运河作品,有几幅是大运河疏浚开挖的场景,那应该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了,到现代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我们特别想知道那个时期大部分人温饱问题还没解决,你却有机会搞摄影创作,为此,我们特别想知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摄影与您的职业有什么联系吗?
常州摄影家汤德胜(以下简称“汤德胜”):我是武进人,叔父在运河重镇开了一家照相馆,从小我就在店里长大,看着叔父和姐姐们将一张白纸变成一幅照片的过程,觉得很好奇,由此也迷上了摄影。
1964年底,武进征兵工作开始。当时我协助叔父做征兵照相工作,摄影技术给征兵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问我是否愿意当兵,我没征求父母意见就同意了。到了部队,因为我有摄影基础,光学、化学、底片影像制作、暗房制作等摄影技术我都懂,而同龄人中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因此我很快从连队调到进了机关,成为部队摄影工作者,摄影技术也由此实现了飞跃。
1969年底,我复员回到武进,于1970年春被分配到武进县文化馆。当时武进急缺摄影人才,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买了海鸥牌4B型方镜箱120相机,拍摄了很多照片,并精选作品制作了一批批展板,形象化地宣传武进的建设成就,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我把展板用船和拖拉机运到农业样板芙蓉公社双庙大队、魏村公社新华大队等地展出,前来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1971年,我成为县文化馆专职摄影工作者,负责全县的摄影创作和辅导。
插秧的季节 拍摄于1968年
大篷船戏班子 拍摄于1973年
大运河的早晨 拍摄于1979年
在基层从事摄影工作是需要吃苦耐劳的。那时交通没现在发达,到孟城、小河这些偏远的地方采风,只能骑自行车或坐船。我到县商业局弄了一张自行车供应票,花128元买了辆自行车,骑到哪里拍到哪里。到工地,我就和民工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在农家,大部分时间打地铺,多人挤一张床也能安然入睡,床上垫的是草,盖的是我自带的被子和衣服。那时,大家公而忘私,以饱满的激情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四化建设出汗出力,全县上下大干快上,到处一派热火朝天。我深受感染,千方百计用相机不断地拍摄记录农民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变成影像图片,变成展览资料,就这样,渐渐进入创作的旺季。
你看到的疏浚运河的场景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运河由于连年淤积,河道变浅变窄,运河水在夏天往往泛滥成灾。运河两岸常常被洪水冲垮了堤坝,淹没村庄,在汪洋一片中,亲眼看见人、牲畜、桌椅板凳被水席卷而去,心中的伤痛久久不能平息。
正因为如此,政府开始了大规模治理运河的运动,这就有了数万群众疏浚运河的宏大场面,后来,运河的堤岸不断被加固、加高,运河水又被锁在了河道之中。
百万农民疏浚运河 拍摄于1964年
运河大堤决口 拍摄于1969年
洪水四溢 拍摄于1991年
挑灯夜战 拍摄于1969年
收工回家路上 拍摄于1970年
水上高速公路 拍摄于1971年
陈小军:大运河题材,目前也有很多摄影家在关注、在跟踪拍摄,您拍摄大运河这个题材,是如何表现的?
汤德胜:拍运河,不仅是为了拍运河符号,更重要的是要记录下古运河历史文化积淀与厚重,记录运河儿女的生存状态和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所以更多的还是需要记录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记录人们在运河工地热火朝天的豪情,记录下军民抗击洪灾的壮举等等。
大运河迁徙 拍摄于1970年
保护大运河 修好铁路桥 拍摄于1973年
点红 拍摄于1983年
东坡公园古运河 拍摄于2009年(航拍)
陈小军:您跟踪拍摄大运河半个多世纪了,可以说是百拍不厌,我想其中一定有不少有趣的或者感人的故事,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汤德胜:我家世世代代住在运河岸边,推开窗,大运河的波光帆影就映在窗前。那时候的运河水很干净,天热的时候,捧起运河水就可以喝。更喜欢和小伙伴在运河里畅游,在嬉闹中度过一个清凉的夏天。
打水仗 拍摄于1965年
运河人家 拍摄于1970年
看阿爸捕鱼 拍摄于1973年
童年梦 拍摄于1978年
扫盲班的学生 拍摄于1969年
这幅照片拍摄于60年代,记录了运河的“扫盲”:为了提高船民的文化素质,人民政府在船上举办识字班,教会每户船民至少有一人认识500个字。照片上是运河高邮段一艘船上在休息的夫妻俩。丈夫在认真识字,妻子织着毛衣,阳光暖暖地打在船上……。
上工号 拍摄于1975年
淮安古运河 拍摄于1972年
皖苏浙 取直运河 拍摄于1970年
这幅照片里,宽阔的大运河河床中,数万人在挥汗如雨地疏浚河底淤泥。其实那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正是农闲季节,运河又是枯水期,所以可以在运河上分段疏浚,两头一堵,就把河水抽干了来清理淤泥。那时候没有机械,靠的是肩挑手抬,100多斤的一副泥担子,挑起来就走。越往下面挖,挑泥爬坡的路就越长。那种团结一心的集体力量,至今想来仍觉豪情满怀。
抗洪救灾 拍摄于1984年
抗洪救灾——人桥 拍摄于1991年
1991年,江苏、安徽等地遭受连降特大暴雨,大运河遭受着百年一遇洪水的严峻考验。这个时候,作为摄影师的我更应该冲在抗洪一线,记录军民一心抗洪救灾的感人场景。在战争电影里看到的搭浮桥的场景,就那么真实地发生在运河岸边,解放军在风雨中、在泥水里真是拼了命地在抗洪灾、救百姓、保运河!1991年的运河保卫战是大运河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小军:就目前的大运河来说,现代化工业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运河的污染,您从小在母亲河边长大的运河人,对现在的运河有什么期盼或治理建议吗?
汤德胜:对于运河城市来说,过去都是大运河水滋养着运河两岸。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稠密、空间局促,各地也纷纷为大运河开辟新的航道。新运河有了水准更高的航道,但也破坏了古运河两岸的众多遗迹遗存。我觉得应该把古运河两岸的历史遗迹,特别是沉没于运河水底的文物古迹打捞起来,抢修两岸的历史文化古迹,在各个城市地段分别建起一些运河历史博物馆,让子孙后代更多地了解运河的历史,留下一条现代文明与悠久文化交相辉映的大运河,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都有这样的一份责任!
目前,随着各地对大运河保护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几年前启动大运河申遗,大运河进入历史最好时期:首先是大运河两岸的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两岸越来越美了;大运河的水质也逐渐好转,很多地方已经告别黑臭,达到景观水的标准;运河两岸工厂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没有企业敢再明目张胆排污了。
1982年的常州城,古老运河缓缓而流,穿过两岸粉墙黛瓦的低矮民居;30年后的运河城市边,现代化的高楼耸立,宽阔的河面映着城市夜景的粲然灯火……两张摄于不同年代的运河城市照片,讲述着运河两岸城市的变迁。
大运河横穿千年古城——江南常州 ,拍摄于1982年(航拍)
今日大运河 拍摄于2003年
大运河长江入口处 拍摄于2010年(航拍)
运河两岸的现代化进程令人鼓舞,古老运河焕发出的青春风采令人心情舒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现代文明与悠久文化交相辉映的大运河,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们都有一份责任!
陈小军:2014年6月22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三十二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四十六处世界遗产。据说,在大运河的申遗之路,您的《中国大运河》展览作品起了关键性的佐证作用,能聊聊这里的故事吗?是哪些照片为成功申遗提供了关键信息?
汤德胜:2013年9月,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迎接联合国专家考察团的到来,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物局和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我的《中国大运河》摄影作品展,当时地方政府安排联合国官员在考察点时间为四十分钟,没想到联合国专家姜东辰教授在《中国大运河》摄影展馆就待了一个半小时,我也陪同他在一起介绍浏览,特别是在百万农民疏浚大运河、抗洪救灾、运河两岸的百姓生活作品前驻足,他仔细研读作品并几番询问作品中的内容细节。最后拉着我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并在留言簿签字:预祝大运河申遗成功。
联合国专家姜东辰教授亲笔提字
应该说《中国大运河》每幅作品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片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提供了活档案、活资料,使得中国大运河变得更加厚重鲜活。姜东辰教授翻拍了许多展览作品,带回联合国这也是他为专家组提供的有力影像资料。
古纤道上送公粮 拍摄于1968年
工地广播站 拍摄于1969年
运河上架桥 拍摄于1970年
公社砖瓦厂 拍摄于1971年
古纤道上的赤脚医生 拍摄于1971年
公社幼儿园 拍摄于1972年
公社食堂 拍摄于1974年
放养鸭群 拍摄于1981年
运河古纤道 拍摄于1986年
陈小军:汤老师,如果没记错的话,你今年应该有71岁了,今后你还会继续跟踪拍摄大运河这个题材吗?下一步还有什么创作设想和计划吗?
汤德胜:对的,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我还会一直跟踪拍摄大运河,大运河目前有了新的发展和保护,给我提供了拍摄大运河新的视角,我要拍摄高铁飞跨大运河的照片和运河两岸奔小康的百姓生活,大运河两岸在新时代的发展都是我今后要关注的地方。
清波一脉通古今 古运河浙江段 ,拍摄于2014年(航拍)
高铁列车飞驰在大运河上 拍摄于2018年
京沪高速公路横跨大运河 拍摄于2018年
陈小军:据您介绍,您从事摄影已经有50多年了,历任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还是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作为一个资深摄影家,对我们的摄影人有什么期盼或者寄语吗?
汤德胜:总结五十多年的摄影经历,老朽只有八个字——靠自已的作品立人!
记录当下历史,这是我们每个摄影人应尽的职责,历史需要影像提供佐证,用心镜把当下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历史原貌留给子孙后代,记录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摄影初学者要克服浮躁情绪,练好基本功,把镜头对准新时代,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态度、抒发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独立的眼光去评判,切不可一味的跟风模仿,追求肤浅的呈现。
陈小军:谢谢!
江南育珠姑娘 拍摄于1973年
母亲河畔晨练 拍摄于1973年
老茶馆 拍摄于1985年
老渔民 拍摄于1985年
妯娌俩修渔网 拍摄于1973年
小土窑 拍摄于1973年
运河古镇通太湖 拍摄于1985年
运河老中医 拍摄于1995年
后/记历时半个世纪拍摄的大运河作品中,我们看到承载着运河边上生息休养人民的喜怒哀乐。他们与水共生,与水亲近,视水如金的精神,成为了运河沿岸经济生活繁荣发达的根本,也成为抵抗洪水灾害的精神支柱。
汤德胜的大运河作品反映了一个摄影家扎根基层,情系百姓,用心镜记录了当下…
汤德胜的大运河作品也是一种艺术品,由深厚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影像技术来实现的,没有哗众取宠的炫技,也没有刻意营造的铺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真挚、朴实厚重、憾人心弦!
陈小军
2018年5月3日
陈小军
陈小军,中国摄影网创始人、总编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在摄影领域深耕近30年,于2000年6月创立中国摄影网,始终主导网站内容方向,推动其成为摄影界重要线上交流平台,成为摄影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作为资深摄影人,策划了“鸟瞰视界”全国航拍大赛、“街拍视界”全国街头摄影大展、“中国年味”全国纪实摄影大展、中国工业文化摄影大展、丽水摄影节中国摄影网影像艺术展等多项大型摄影赛事和展览,并担任赛事评委及策展人。
发布于:浙江省景盛配资,开户配资,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